您的位置:首页>资讯详情

音乐教育中的“天赋”信念:天赋并不能决定一切

发表于 2025-03-11 17:24:05 来源:中国管弦网 点击量:80

导读

学习乐器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天生拥有音乐天赋,而有人则通过坚定的勤奋和努力来取得成功。但是,对于有天赋的人而言,如果你只依赖自然赋予你的东西,忽视发展技能来增强自己的能力,那么拥有天赋甚至可能成为通往成功之路的最大障碍。

“天赋”信念的存在

许多人认为音乐能力是一种“天赋”或“礼物”,只存在于部分人群中,这种信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突出。“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也亲眼目睹了这种信念,每个学期我都会听到一些学生宣称自己缺乏音乐能力,例如‘我一点音乐天赋都没有’或‘对那些像我这样不会唱歌的人要宽容一点,要求别太严格’。”一位老师这样说道。这些学生的说法不仅暗示了他们相信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还暗示了他们认为自己不具备——甚至不可能具备——音乐能力。

“天赋”信念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音乐能力的信念——尤其是他们对学生是否“有天赋”的判断——可以通过微妙(甚至不那么微妙)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并对学生的自我认知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学生缺乏音乐“天赋”,他们可能就不会为这些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音乐学习机会和鼓励。许多研究讲述了人们在童年时因教师的判断而受到打击的故事,这些判断往往认为他们缺乏音乐能力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些关于缺乏音乐能力的判断是明确的,例如一个人回忆说:“我11岁时,音乐老师说我五音不全,于是我不再演奏竖笛和唱歌。”当然,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些判断可能更加微妙,例如另一个人则记得,当她六年级时没有被选入学校的合唱团时,就不再唱歌了:“我想这些人一定是正确的——我的音乐老师才是专家”。

无论判断是明确的还是微妙的,大多数人在相信自己缺乏音乐能力之后,就放弃了参与音乐的希望,并停止了所有的音乐创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音乐教师的信念。当描述童年时的负面音乐经历时,一位学生解释说:“我认为音乐教师没有意识到他们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影响。”

“信念”与自我实现预言

自我实现预言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常见的现象,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也指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期望行事。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雅格布森来到一所小学,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这份名单完全是编造的,学生由研究者随机抽取)。

到了学年末,名单上的学生相较于其他同学,学业成绩竟然有了显著的提高,这表明教师相信这些学生会取得巨大进步,导致他们以一种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又过了几十年,这些学生个个都成了极为优秀的人才,“谎言”成为了“真实”。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结论

音乐教师对学生音乐能力的信念,尤其是他们对学生是否“有天赋”的判断,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学生缺乏音乐天赋,他们可能会限制这些学生获得高质量音乐教育的机会。这种对学生进行“天赋”标签化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学生的音乐发展,还可能导致不公平的教育实践。

然而,作为音乐教育者的责任是为所有学生提供音乐教育,不仅要帮助他们发展音乐技能理解能力,还要赋予他们终身参与音乐的能力。只有当我们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可达到的、可教育的,并且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帮助他们学习”时,我们才能真正提供公平的音乐教育。

当涉及到完成一项特定任务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有四条法则支配着这个过程,这四条法则是:

高天赋+高努力→高成功率

低天赋+高努力→较高成功率

高天赋+不努力→较低成功率

低天赋+不努力→低成功率

天赋固然重要,它能为人们提供一种先天的优势,使人们在某些领域更容易取得成就。然而,天赋并非决定一切的因素。如果一个人拥有天赋,却不付出相应的努力,那么他的天赋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的成功率也会大打折扣。相反,即使一个人的天赋不高,但如果他能够付出足够的努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任务的成功率。

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天赋不高的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一些天赋出众的人,却因为缺乏努力,最终碌碌无为。这充分说明了努力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我们的天赋如何,都应该付出足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