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4-12-25 11:37:59 来源:中国管弦网 点击量:281
导语
在时代的洪流中,艺考如同一艘航行的船只,尽管改革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但它的航速却似乎并未因此而减退。然而,强烈的功利色彩与短期主义正在向艺考发出一波又一波的冲击,艺考的初衷逐渐被扭曲,艺术的本质也在接受着沉重的审判。此时此刻,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艺考的价值,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让艺考回归理性。
文章内容概览:
一、改革浪潮下,艺考热度不减
二、当前的艺考热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三、如何让艺考热适当降温
PART 01
改革浪潮下,艺考热度不减
2002年,艺考热初见端倪,那一年的报考人数约有3.2万人。虽然这个数字如今看来有些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它标志着艺术教育开始步入大众视野,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历经20年的探索与发展,2020年的艺考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17万,在2015-2020年期间更是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热度可说是达到了全新的顶峰。
2015-2020年中国艺考及美术联考报名人数 资料来源:教育局、智研咨询整理
2021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2024年,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校考范围和规模将受到严格控制;逐步提高文化成绩要求,扭转部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倾向等。在艺考改革的浪潮中,艺考人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以安徽省为例,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省统考(音乐类)报名考生为0.49万人,而2025年的数据则为0.45万人,减少约400人,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
安徽省2024/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省统考(音乐类)温馨提示 图源: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虽然近几年的艺考人数稍有回落,但艺考的影响力并没有因此减弱。事实上,艺考热仍在持续燃烧、蔓延,而火爆的艺考培训行业似乎也在佐证这一点。
据《2024-2030年中国艺考培训行业竞争战略分析及市场需求预测报告》显示,2016-2023年,艺考培训市场规模始终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从2021年开始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体依然充满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到2023年,艺考培训人数约104.1万人,艺考培训市场规模约532.8亿元。这些数据都在暗示,艺考的热度没那么容易退去。
艺考培训行业现状 图源:智研咨询
艺考热之所以能一直持续,除了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外,还跟国家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美育教育有关。《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出台,都在无形中强化着艺术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这些举措共同作用,使得艺术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得艺考成为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选择。
PART 02
当前的艺考热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近年来,艺考逐渐成为一条热门的升学途径,是众多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当前的艺考热背后,隐藏着强烈的功利色彩,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扎堆报考偏离初衷,导致学生质量参差不齐
在一些人眼中,艺术并非是纯粹的艺术,而是进入名校、获得更好就业机会的绝佳跳板。这种功利心态导致许多学生在选择艺术专业时,并非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而是出于一种走捷径的心态,甚至于是看中了背后的名与利。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选择,忽视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培养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和对美的追求。
一些学生虽然通过“应试教育”+“临阵突击”的方式成功入学,但对艺术却缺乏真正的理解,难以投入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对其进行咀嚼与消化,这限制了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长远发展。
艺考培训乱象频出,难以培养真正的艺术人才
随着艺考热度的不断攀升,艺考培训市场也随之蓬勃发展。然而,在市场快速扩张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乱象。
一方面,市面上的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差异悬殊。许多学生和家长没有做足功课就盲目选择,造成金钱、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不匹配的培训机构或培养模式,容易对孩子的艺术成长造成严重的打击,届时艺术教育便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艺术考生和家长在选择时,一定要做更全面的了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沉没成本过高,使得就业目标短期化、功利化
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投入的资金、时间或资源,无论未来的结果如何,都不可能收回的成本。在艺考中,这包括高昂的培训费用、交通费、住宿费、投入的时间以及消耗的精力等。许多学生为了圆梦艺考,不惜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因此他们在求职时往往偏向于那些能在短期内获得回报的工作,即所谓的“高薪职业”,而非考虑个人兴趣和长远发展。
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部分毕业生对不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持排斥态度,甚至宁可选择待业也不愿意“妥协”。久而久之,艺术行业可能只会充斥着追求短期利益的功利主义者,却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者。
PART 03
如何让艺考热适当降温
艺考热度居高不下,随之而来的竞争激烈、焦虑过度等问题,给广大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让艺考热适当降温成为了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扭转学生和家长的错误观念,让艺考回归理性
部分培训机构过度渲染艺考的“光环”,导致学生和家长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将艺考定义为升学的“捷径”、“跳板”,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报考,换来的却是血与泪的教训。
因此,学生和家长应理性看待艺考,做任何决定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千万不要将未来寄托于一条看似容易实则充满艰辛的道路。只有这样,艺考才能真正发挥其选拔高质量艺术人才的作用,而不是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属品。当然,扭转学生和家长的错误观念,并让艺考回归理性,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强化政策引导,控制艺术类专业的盲目扩张
2023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对就业率过低、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高校应谨慎增设、及时调减。从严控制艺术类专业设置,高校申请增设艺术类专业,应符合办学定位,并已列入正式发布的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从中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严控艺术类专业设置将是未来的主导方向之一。
事实上,强调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艺术类专业的盲目扩张不仅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还可能造成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困境。艺术类人才的培养需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否则将导致供过于求的局面,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政策的合理调控,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艺术教育的整体质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提高艺术专业门槛,追求“德艺双馨”
过去,艺考一直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这也是为什么一说到艺考,社会大众就会联想到“走捷径”“没有文化”等词句。在根深蒂固的偏见背后,实则是与艺考相关的沉疴痼疾。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艺术专业门槛十分重要。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需要考察他们的文化水平,遵循艺术人才选拔规律,注重科学公平。事实上,从 2015年开始,各大高校就已相继提高了文化分在艺术类专业录取中的比重。近年来,相关政策更是不断强调要稳步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随着艺术与科技、文化等其他领域的不断融合,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追求“德艺双馨”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毋庸讳言,艺考热的背后夹杂了太多功利主义的诉求。为了给虚高的“艺考热”降温,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但不限于改革招生制度、引导社会理性看待艺考等。通过这些举措,艺考将逐步走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最终,它将摆脱功利主义的绑架,回归艺术本质,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的人才。别忘记,艺术本就该是纯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