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4-12-11 14:28:41 来源:中国管弦网 点击量:638
导语
近年来,音乐表演曾多次被列为红牌专业,这背后折射出的就业困境,值得我们深思。音乐市场的剧烈变化,使得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不少学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困顿与焦虑,甚至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想要克服就业焦虑,突破就业困局,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开拓更广阔的职业道路。
文章内容概览:
一、国内多所高校陆续撤销音乐表演专业
二、音乐表演专业为何难就业
三、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如何适应未来就业市场?
PART 01
国内多所高校陆续撤销音乐表演专业
2023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对外发布《2023年版就业蓝皮书》。据《2023年版就业蓝皮书》显示,音乐表演专业在近五年来已连续四次被列为本科红牌专业。
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
另据数据显示,音乐表演专业在2014-2023年曾八次被列为本科红牌专业,在所有专业中排名第二。注:红牌专业指的是毕业去向落实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这些数据如实地反应了音乐表演专业目前的就业情况,折射出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
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
去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指出:
“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并规定“对高校连续五年未招生的专业予以撤销处理。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
据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数量正持续减少。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教育质量,一些高校开始调整专业设置,撤销或停招音乐表演专业。近年来,浙江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上饶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纷纷撤销音乐表演专业,引起了行业内的热议。
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了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变革。一方面,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市场逐渐收缩,就业率持续低迷,部分高校经过综合考量后选择停止招生,将更多优质资源投入到那些新兴的专业领域中,以培养更多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人才。
另一方面,对于普通学生而言,部分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撤销可能会导致报考选择减少、难度提高,从而使得升学压力增加。因此,高校在优化调整专业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各项因素,摒弃功利性。
当然,音乐表演专业的撤销并不意味着相关人才的培养已不再重要。相反,这标志着当前的教育体系正在向特色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面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关注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问题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
PART 02
音乐表演专业为何难就业
音乐表演专业在就业市场上正面临着多重挑战。这一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需要多方面考量并解决的复杂议题。那么,音乐表演专业为何难就业?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与其他热门专业相比,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机会相对不足。在现实中,只有极少部分人才能通过重重关卡的考验,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演奏家。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很难找到与演奏直接相关的工作,因此他们不得不面对充满竞争的就业市场,寻求和争夺来自各个领域的工作机会。
另一方面,许多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都过分注重技巧训练和表演训练,忽视了教育教学、艺术创作等实用技能的培养,这些技能在音乐行业中同样不可或缺。与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多样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相比,这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显然较为薄弱,所学技能与市场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这也给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专业技能不过硬
音乐表演的专业性极强,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去钻研。然而,一些学生在校期间自律性不强,仅仅满足于应付课程和考试,缺乏对艺术的热爱与不倦追求,这导致他们的专业技能不过硬,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此外,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际演出来提升自己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很重视实践,但却缺乏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内容与实践平台的具体举措。这使得学生无法在真实的演出环境中提升表演技巧,积累表演经验,毕业后往往不受市场“青睐”。
个人期望过高
由于音乐表演的高难度与特殊性,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小就开始学习专业技能,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不计其数。这一过程,也许需要一个家庭全力托举。
由于学习成本过高,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往往有着更高的就业期望。他们渴望找到一份既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又能够满足经济需求的职业,“体面”、“稳定”、“高薪”等关键词开始成为求职的重点。然而,高昂的投入,并不一定能换取等值的回报。过高的期望值导致他们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面对选择时挑挑拣拣、犹豫不决,最终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怪圈。市场竞争激烈,成功并非易事,这对于曾付出巨大努力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PART 03
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
应如何适应未来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低迷,使得不少学生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事实证明,被动地等待机会“垂青”并不现实,主动出击、提升自我才是应对之道。那么,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应如何适应未来就业市场?
学生应提高综合素质,将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
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已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音乐领域也不例外。在此基础上,复合型人才的概念应运而生。复合型人才是指掌握多个领域专业方向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等特点。
这意味着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扎实的音乐表演技能,还需要拓宽视野,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如音乐教育、经济学、文学、管理学等,以适应音乐行业的变化与挑战。简而言之,就是要提高综合素质,将自己打造成多才多艺的“多功能人才”。
相关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在科技浪潮的冲击下,音乐行业正面临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这表明就业市场或将迎来一轮新的“大洗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就业机遇和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加强就业指导,激活他们的就业创业意识。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调研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新兴技术,通过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把握市场需求趋势。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实习基地,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实习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断磨砺自己,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学生与高校应紧密配合,不断强化就业竞争力
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复杂的,同时也是艰巨的。想要扭转这一困境,只靠某一方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只有共同努力、通力协作,才能绘就高质量就业的新图景。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确保学生能掌握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适应市场变化,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实践机会,例如校内外演出、比赛、社会实习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创新思维。通过彼此之间的配合,在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就业育人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还能有效提升自我就业能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当下,就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如同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不断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特别是对于连续多年“亮红灯”的音乐表演专业来说,走出舒适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寻求新的就业形态显得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虽然音乐表演专业的未来充满挑战,但其中隐藏的机遇也不少。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创新,学生们仍有机会在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