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资讯详情

新时代背景下的美育困境:青少年美育应如何摆脱形式主义的“枷锁”?

发表于 2024-10-11 14:31:48 来源:中国管弦网 点击量:153

导语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育”开始步入大众视野,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作为一种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形式,美育不仅能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还能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它已逐步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尽管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美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青少年美育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美育强国等战略目标,社会各界亟需共同努力。

 

文章内容概览

 

一、“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美育”步入大众视野

二、现阶段推进美育所面临的问题

三、如何多途径推动青少年美育的发展?

 

PART 01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美育”步入大众视野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针对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做出了明确规定。

 

除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外,“双减”政策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变。过去,我们普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随着“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甚嚣尘上,教育观逐渐扭曲,教育焦虑也逐渐蔓延。

 

而如今,“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推动教育朝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美育”一词开始步入大众视野,并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2023年12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指出:

 

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

 

△扫码查看《意见》全文

 

《通知》的出台进一步强调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和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等工作举措。

 

通过这些工作举措的实施,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并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艺术修养的现代社会人才。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育的缺失,必将导致精神的缺失,从而影响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不断强化美育育人功能

 

PART 02

现阶段推进美育所面临的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美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由于部分人群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导致美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瓶颈与短板。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自身成长,同时也制约着美育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那么,现阶段推进美育究竟面临哪些问题?

 

对美育的忽视及漠视已成为一种顽疾

长久以来,美育一直被忽视、漠视,甚至被贴上“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标签。家长和学校将美育置于次要地位,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衡量,从而忽视了审美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美育的缺失,往往导致人们只关注外在的形式,而无法深入理解美的内涵,甚至出现美丑不辨、是非不分等乱象。

 

这一现象并非一朝一夕间形成,究其成因多样复杂,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攻克“顽疾”。万物有灵且美,美育已成为新时代的刚需。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并理解美育的价值,主动自觉地从事美育实践,。

 

 

难以走出重技能轻素养的误区

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简而言之,美育的关键在于陶养感情,而并非单纯地学习技能。不可否认的是,技能培养确实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强调技能培养会导致学生只重视技术层面,而忽视审美情趣、艺术修养的提高。如此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学生陷入“机械式”泥淖,而无法真正培养出具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新时代人才。

 

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一点,美育并不能等同于技能教育,将美育和技能教育混为一谈实际上是在弱化美育的价值,从而导致美育的实施有“形”无“神”

 

 

功利主义泛滥,浮躁之风甚嚣尘上

如今,美育工作推进的功利化倾向十分严重。首先,部分家长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盲目跟风报班培训机构,希望通过高额的投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然而,美育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成绩或升学,功利主义的泛滥导致了对美育本质及意义的误解,使得美育无法真正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其次,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许多美育项目仅仅是应景而生,形式大于内容,既没有质量也没有深度,这种浮躁之风助长了短期行为和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影响了美育的长远发展。

 

美育无法真正扎根于学生的内心,只能成为“一纸空谈”。

 

 

PART 03

如何多途径推动青少年美育的发展

 

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曾言:“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发展综合素质、塑造良好品格和追求卓越人生而言意义重大。因此,助力青少年美育成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多途径推动青少年美育的发展?

 

“美”源自生活,因此美育也要贴近生活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与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美育作为教育的“磨刀石”,旨在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也应当贴近生活。例如,一幅描绘家庭温暖的画作,或许能够勾起观者对家的感怀和思考;一段表达深情厚意的旋律,或许能够唤起听者对爱与友情的共鸣。只有真实、生动、可感受的美,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当然,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美并不一定都是高雅的艺术作品,有时它甚至来源于平凡的琐事。然而,通过对这些琐事的观察和欣赏,我们可以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例如,在一个花园中观察花朵的绽放过程,可以发现其中的美妙和变化;在一个市集中观察小贩的摆设和陈列,可以体会到其中的智慧和艺术。通过贴近生活的美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美的形式,从而将生活中的美转化为自己的创作能力。

 

 

将美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

当今社会,美育已成为学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唤醒学生内心的美感,更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将美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而言至关重要。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解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之美。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朗读,将抽象的文字化为美丽的艺术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之美。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数学中的美感,如几何图形中的对称性与相似性、数列的规律等,发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达到寓美育于教学的目的。

 

将美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不仅能拓宽美育的途径,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青少年的全面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只有在美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下,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新技术变革赋能美育

新技术的密集涌现为美育的推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方式。首先,科技的发展为美育的推广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等新模式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数字图书馆、云展览等途径,方便地获取到大量涉及美育的资源和信息。这使得美育教育的边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和学校,而是可以延伸到各个角落,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美育的熏陶。

 

其次,通过使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美育活动中,不仅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和探索,还能通过互动的方式获得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美育不仅仅关乎艺术,更关乎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轻视美育,以美为丑,以丑为美,不仅会导致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认知出现偏差,形成畸形的审美倾向,更会导致扭曲的价值观。蔡元培先生曾言:“大自然中蕴含着美,社会中体现着美,艺术展现着美,科学创造着美,语言传诵着美,行为兑现着美,环境熏陶着美,心灵体验着美,感官发现着美。”只有通过“美”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