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知识汇 > 详情页

20世纪上半叶其他风格与类型的音乐之普罗科菲耶夫(下)

2019年12月31日 点击量:135

他取道日本,来到美国。但是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像他原来想象的那么顺利。当时,美国自己的民族风格创作新浪潮还没到来,观众习惯听的是欧洲古典音乐,对于现代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品没有很大兴趣。他在纽约的钢琴音乐会被评论家认为是“俄罗斯的混乱音乐”,“艺术中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芝加哥歌剧院原先答应上演他的新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1919)也因故推迟(后来于1921年年底在芝加哥演出,获得成功,但在纽约的演出却受到冷遇)。1923年,普罗科菲耶夫从美国迁居巴黎,并经常作为钢琴家、作曲家兼指挥家去欧美其他城市旅行演出。当时,巴黎是西方现代艺术中心。除了毕加索、科比西埃(Le Corbusier,1887~1965,建筑师兼画家)等大师外,来自俄国的著名艺术家如佳吉列夫、斯特拉文斯基、库谢维茨基(Serge Koussevitzky)也在那里,并与普罗科菲耶夫有密切交往。法国年轻一代作曲家如六人团成员也很活跃。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交响曲》(1925)与《第一》“古典”截然不同,作曲家自称是由“铁和钢所铸成”,其中的不协和程度,可能达到了他作品中的极顶。舞剧《钢花跳跃》(1927)是普罗科菲耶夫“机械风格”(stylemecanique)的代表作,但它的音乐所取得的成功没有超过奥涅格在它之前已写的那首风格类似的《太平洋231号》。舞剧《浪子》(1928)带有更多、更深的内心表露,结合了古典主义的清晰与浪漫主义的热情,显示出作曲家创作风格有所转变。不管怎么说,他的音乐对西方保守的听众来说,显得激进;对激进的来说,又显得保守(在激进方面,他不如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更主要的,他感到失去了创作的根基。他告诉他在巴黎的一位朋友:“外国的气氛不适宜于我的灵感,因为我是一个俄国人。”终于,在国外生活16年(1918-1934)之后,他于1934 年回到国内,受到苏联政府和人民的欢迎。

在回国将近20 年的时间里,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力空前旺盛,写下了大量重要作品。他在创作上最大的变化是风格更为简朴、抒情,注重旋律性。他继续保持了他善于表现怪诞、讽刺等形象的特点,但总的说这方面也比以前柔和了。电影配乐《基热中尉》(1934,后改编成交响组曲)是他回国后的第一部作品。接着,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936)、《灰姑娘》(1944),交响童话《彼得与狼》(1936),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9,原为电影配乐),《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5),歌剧《战争与和平》(1941~1942,根据托尔斯泰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第五交响曲》(1944)、《第七交响曲》(1952)等等,都受到好评。(也有个别作品引起争议或被撤消演出,如歌剧《谢苗·科特科》和《真正的人》。)1943年因《第七钢琴奏鸣曲》获斯大林奖,1944年因表彰他对发展苏联艺术的贡献获劳动红旗勋章。如果说,普罗科菲耶夫早期的创作是与斯特拉文斯基一起反浪漫主义的,那么现在,他们已经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普罗科菲耶夫离开了新古典主义,成了爱好古典形式的但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通俗易解,同时又有精湛的作曲技巧,既能为爱好音乐的广大听众所欢迎,又受到专业行家们的赞赏。经常带有大跳进行的宽广旋律,结合像运动员进行曲似的节奏是他的风格特征之一。他的管弦乐拥有所有以往俄国大师们的光辉色彩。和声语言各式各样,富有表现力,也可能出现尖锐的不协和,但基本上仍属自然音体系。他坚持调性,但有时把它复杂化,甚至出现无调性片断,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对比,突出有调性的段落。

1948年,当联共党批判“资产阶级形式主义”作曲家时,普罗科菲耶夫与肖斯塔科维奇一样,也是主要目标之一。

图文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